close

李騰芳古宅(李舉人古厝)
李騰芳古厝又稱為李金興古厝,同治四年族人李騰芳高中舉人取得功名後,於清咸豐十年(1860)大興土木,至同治三年(1862)始完成此宅。
李宅為兩進多護龍四合院加書房及附屬格局的建築群,前有半月形水池。具有強烈的防衛性,不僅護龍形成層層外包的形式,宅地四週亦有莿竹圍繞,原四個角落還建有銃櫃,現僅存西北角。埕前水池至主體建築物之間,有二道院牆,分別界定出外庭、外埕和內埕等三處廣場,主入口在外埕之東、北角,外埕並有兩對旗杆座一對為木座一對為石座,是李騰芳中舉後所立,左外護室側是書房。
李宅建築規模宏大,保存完整,且尊遁傳統合院思想,採中軸對稱、動線分明、防禦體系等均用心表現,是台灣少見的大宅第。

壽山巖觀音寺
壽山巖觀音寺,又稱嶺頂觀音寺,主祀觀音媽祖,建廟至今巳有二百五十餘年。壽山巖前身為「三草庵」,乃信士張志榮為報答佛祖佑妻順利產子所建。乾隆五十八年(1793),福建水師提督兼臺灣總鎮府總兵哈當阿南下討伐海盜,經此庵時許下若能平亂即改建佛寺,乾隆六十年(1795)果真戡平盜亂,遂召集地方仕紳籌建本寺,命名「壽山巖」,哈總兵所親提的「慈航廣濟」匾額,至今乃懸於本寺大殿。
日大正四年(1915)由漳派名師陳應彬主持大修事宜,寺廟呈兩殿兩廊兩護室形式,石雕及木雕做工考究,螭虎溜金斗栱造形優美。民國五十二年再度整修,屋脊剪黏及交趾陶為名匠陳天乞所留。民國七十五年再添建凌霄寶殿。

蓮座山觀音寺
蓮座山觀音寺,又稱「觀音亭」,主祀觀音佛祖。位於大溪市街南方,大嵙崁溪邊獨立小丘之上,因其形態有如出水蓮花,故以蓮座山稱之。
觀音寺座落於蓮座山上,參拜需由「百步雲梯」拾階而上,穿過山門方能到達,主建築坐東南朝西北為一座正殿、兩廂及帶前拜亭的單殿式廟宇建築。本寺建築的最大特色為正殿前的歇山重檐八柱拜亭,屋頂做八角形藻井,斗栱、插角、吊籃均精雕細琢,做工考究。
寺右方有一座由紅磚砌成的惜字亭,高三層,頂上題「奎星樓」,供奉文曲星君,第二層為「敬聖亭」,左右兩面及背面均有龍吟虎嘯的交趾陶及飛鳳花卉石刻,亭身外另砌有八邊石欄圍繞。

大溪齋明寺
齋明寺又叫齋名堂,最早是屬於齋教龍華派的齋堂,而所謂齋派,又稱在家佛教,為明中葉興起的佛教支派,信眾主要在家持齋奉佛,不需出家。白蓮教亂後,齋教開始大量進入臺灣,以慎德齋為最早。齋明寺隔著大漢溪與大溪街相遙望,舊稱「份仔城」,嘉慶年間林本源家曾招墾於此。1850(道光30)年,本地農民李阿甲,法號性悅,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台後,見此地山水靜逸適清修,乃結草庵而修,供奉南海請回之觀音菩薩,名曰福份宮。1873(同治12)年,福份宮住持及當地仕紳集資改建廟宇,易名為齋明堂。1912(大正元)年擴建正殿與兩側廂房完竣,並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,1929(昭和4)年於廟之後方興建翠靈塔,供民眾安奉祖先遺骨。1937(昭和12)年,日本殖民政府進行「宗教整理」,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(法號普乾)為保存齋明堂之完整,乃與日本曹洞宗連絡並更名為齋明寺。目前除主祀觀音菩薩外,另配祀金童玉女、哪吒太子、韋馱菩薩、五顯靈官大帝。目前所見的庭園設施,乃是第七代住持法鼓山聖嚴法師進駐後才改建的,與舊貌大異其趣。

新屋范姜祖堂
范姜古厝為一座四合院與四座三合院所組成的古厝群,其中門牌九號是整個范姜家族的精神中心「范姜祖堂」。此建築為口字形的四合院,祖先牌位供奉於後堂的中央,堂內高懸「陶釣家聲」匾,兩側橫屋則供奉觀世音菩薩與「伯公」。 另外四座宅第,每棟的方位格局雖略有差異,構造也不盡相同,但形式均統一為三合院格局。中為「堂屋」(廳),兩側為「橫屋」(護龍),前面則是晒穀物與休閒用的「禾坪」 (埕),正前方還有一道圍牆,空間區格分明,私密性較高。

複製於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009031905328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saish23 的頭像
    tsaish23

    玄天小子

    tsaish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